《年金改革》--他山之石 從智利的年金監管制度來看看我國的問題 吳南嬿 綜合整理 由於少子化、人口老化以及長壽等原因,各國紛紛推動年金改革,而其中一個改 革重點就是將年金制度改為儲金制,一方面用提撥(強迫儲蓄)加上投資收益來存 退休老本,以自給自足的方式支付退休給付,另一方面,將退休基金與政府財政切 開,不影響政府的財政運作。 退撫基金的投資績效不彰真的是由於避免「高風險」而造成「低績效」嗎?吳南嬿 撰 當提到許多好的退休基金都是用好的投資收益率來撐起退休給付時,全教總常 會用「退撫基金不可能拿全部基金進行高風險投資」,來幫退撫基金投資績效不彰 卸責。我們今天要探討的是,我國的退撫基金操作真的是那麼保守嗎?所謂的「 高風險」真的無法追求穩定的長期績效嗎? 一般來說,所謂的「保守」操作,其呈現的狀態通常是別人大賺,自己小賺,別 人大賠,自己小賠。這部份在智利的退休基金表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: 退撫基金績效不彰真的是源於「追求長期穩定的績效」嗎?當有人質疑國內退撫基金的投資績效不彰時,全教總就會說「退撫基金追求的是 長期的穩定績效」,所以,不能過度期待用投資績效來解決基金財務之不足。這個 說法對嗎? 首先,讓我們先來看看在所謂的「長期的穩定績效」部份,我國與其他國家的比 較。 用提高退撫基金績效來解決年金問題真的是謠言或迷思嗎? 吳南嬿 撰 在八月底全教總寄給全體會員的年金特刊裡,有一題QA是這麼寫的: 「Q18. 有人說只要提高基金績效就可以不用改,為什麼不想辦法提高呢?提高績效 是增進基金財務健全的方式之一,全教總過去也不斷呼籲政府應修法,以利退撫 基金的投資更具彈性,可以追求更高的績效。然而,高報酬、高風險,退撫基金 追求的是長期的穩定績效,不可能拿全部基金進行高風險投資,也不能過度期待用 投資績效來解決基金財務的不足。」 |